查看原文
其他

几乎所有“鸡娃”都不会成功

李华芳 读品贩子 2022-10-07
1,
当我们说鸡娃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是说孩子成功了。
但到底什么是成功呢?华裔家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说孩子进入了常青藤大学或者排名靠前的大学(因为常青藤大学里现在也有排名不那么靠前的)。
今天听到个笑话,如果有人说自己是藤校的但没有立即表明自己是哪个学校的,那这个人最大可能是来自哪个学校?
这个笑话应该是借鉴了我们国内的,就好比说我本科毕业于中国排名前三的学校但没有立即说自己是来自北大或清华一样。
我们先不说被名校录取但自杀的极端例子,来谈谈如果两个孩子资质差不多,一个读一般的大学,另一个读常青藤大学,他们未来的收入会不会有很大差异?
毕竟认为考进常青藤就属于成功的华裔家庭,对成功的眼界很窄,基本掉进钱眼里很难爬出来,也就只能以钱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
即便以钱来衡量,如果孩子资质差不多的情况下,也来自差不多的家庭,那么上什么大学对未来收入的影响不大。换句话说,不管上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宾州州立大学、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未来收入其实都差不多的。
但是资质不同的,哪怕都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其收入回报也可能差很多。
更确切一点来说,如果以收入来衡量成功,选名校不应该是所有学生最大化收入的最优选择。简单来说,对不同的学生而言,应该选合适的学校才能最大化未来收益。


当然这个不是我的看法,而是学界极为可惜的天才Alan Krueger和当时他的硕士生Stacy Dale在QJE发表的洞见。我一直觉得Krueger自杀真是学界之痛。
2,
我研究合供这几年,看教育领域比较多,尤其是服务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我越来越发现一点,就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和老师固然重要,但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简而言之,没有家庭资源,想光靠学校培养出出色的孩子,那就是痴人说梦。
很多时候是好学生成就了好学校,而不是反过来的。
家庭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投入,包括非物质性的投入,情感陪伴尤其重要。家长鸡娃无非是想靠外界的力量来分担自己的责任,比如各种补习班之类的。
有些补习是术业有专攻,没办法,例如骑马滑雪冰球这种就必须有专业的教练来训练。当然谷爱凌这种天才也不是靠培养的。也就是说虽然教练认真负责妈妈倾心倾力,但主要靠天赋异禀。
前些年很火的《虎妈战歌》,引发了华裔家长教育方式的大争论。很多人从结果导向来看,觉得虎妈教育成功。但后续虎妈自己在耶鲁的丑闻表明其自己做人都很失败,而且将孩子送入名校不过是”成功游戏“里的下一关陷阱而已。 
如果被名校录取就算成功,那在名校读书自杀的呢?
人生很长,一时一点的”成就“,拉长了来看,也许并不算什么。而且所谓的成就,与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一生相比较,到底算不算”成就“呢?
3,
很多人喜欢说进入好大学或者大厂或者考上公务员就是上岸了,其实这世界是没有岸的,只有江河迸流四海翻涌,唯一可能的是自己立住不随波逐流。
当然我老家普陀山的出家人也会告诉你:回头是岸!
我认为关键是对”成功“的定义被扭曲了,加上心性不坚定随波逐流的家长多,就有可能把孩子弄得很苦闷了。
成功的定义应该是个人化的,是个人与自己较劲,最后成了更好的自己。
从这角度去看,有内驱力的孩子都不会太差。加上坚毅(grit)的话简直就无敌了,做什么都会出类拔萃。
那内驱力和坚毅能不能培养出来呢?说实话我不知道。正反两方面的证据都有。
我倾向于认为教育能在其中起的作用比我们教育工作者想象得要小得多。我们当老师的容易夸大老师的作用。怎么讲,毕竟也要混口饭吃。说自己没什么用,就是砸自己饭碗了。


但,真的,年轻的人们,未来主要靠你们自己。
别听人胡说八道,包括这篇在内。

阅读更多:

排名何其多,该信哪一个?

论中美差异,及哈佛为何必然歧视华裔 

哈佛又现性骚扰案!让女性当领导会带来改变吗?

当他们被耶鲁和MIT拒绝Tenure

复旦血案是个人悲剧,非升即走乃制度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